在会展业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传统的运营模式往往依赖大量人力投入,从展会的前期筹备、现场布置,到活动期间的服务引导、秩序维护,再到展会结束后的撤展清理,处处都能看到众多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人海战术” 一度是会展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支撑。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诸多因素交织之下,会展业正面临着严峻的劳动力危机,而这一危机也正倒逼行业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促使会展从 “人海战术” 逐步迈向 “无人场馆” 的新阶段。
过去,一场大型的会展活动,就像是一场规模宏大的集体演出,需要众多演员各司其职才能顺利进行。在筹备阶段,大量的工人需要根据设计图纸搭建复杂的展位结构,搬运沉重的展品和展示道具,精心布置每一个角落,确保展位符合参展商的要求和预期的展示效果。这一过程中,人力的调配、工作的协同至关重要,稍有差池便可能影响整体进度。
展会进行期间,更是需要众多工作人员的参与。入口处的票务人员负责验票、安检,引导人员要将观众准确地分流到不同的展区,现场服务人员要随时解答观众和参展商的疑问,处理各类突发情况,比如设备故障、人员拥挤等。同时,还有负责餐饮、保洁等后勤保障的工作人员,他们维持着展会现场的正常运转,为参与者提供基本的生活服务。
而到了撤展阶段,又要组织人力拆除展位、搬运展品,清理场地,让场馆恢复到初始状态。可以说,整个会展周期,人力贯穿始终,“人海战术” 成为保障会展顺利举办的不二法门,这种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展会的有序开展,但也存在诸多弊端。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逐渐下降,能够投身到会展这类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年轻劳动力数量日益减少。在很多地区,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工作环境相对舒适、技能要求更高、薪资待遇更优的行业,对于会展工作中一些体力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不固定的岗位兴趣缺缺,导致会展行业招工困难,人手不足的问题愈发凸显。
近年来,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带动了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会展行业为了吸引和留住员工,不得不提高薪资待遇、福利水平等,这使得人力成本在会展运营总成本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对于一些规模较小或者利润空间有限的展会来说,高昂的人力成本成为了沉重的负担,甚至影响到展会的可持续发展,促使主办方不得不寻求新的解决途径。
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给会展业带来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展会的大规模停办、延期,让大量从事会展工作的人员被迫转行,寻找其他稳定的生计。即便疫情过后,会展业逐步复苏,但很多之前的工作人员已经流失,难以在短时间内重新回归,使得原本就紧张的劳动力市场雪上加霜,加剧了行业的劳动力危机。
人手不足直接导致展会服务质量大打折扣。入口处可能因为安检、验票人员不够而出现长时间排队拥堵的情况,观众体验感变差;展区内缺乏足够的引导人员,观众容易迷失方向,错过感兴趣的展品和活动;后勤保障跟不上,餐饮供应不及时、场地清洁不到位等问题也会频繁出现,严重影响展会在参展商和观众心中的形象,降低展会的美誉度和后续的吸引力。
主办方考虑到人力不足的现状,在策划展会时往往不敢轻易扩大规模,担心无法应对大规模展会带来的繁杂事务。同时,由于筹备和举办展会的人力成本和难度增加,展会的举办频次也可能被迫降低,这对于会展业的活跃度以及其在推动行业交流、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发挥都产生了消极影响。
为了摆脱对大量人力搭建展位的依赖,智能化布展技术应运而生。如今,借助 3D 建模、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参展商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提前设计、预览展位布局和展示效果,通过远程操控智能设备,实现展位的自动化搭建。一些可折叠、可自动拼接的模块化展示道具也被广泛应用,大大减少了现场搭建所需的人力,并且提高了搭建的精准度和效率。
在展会现场,智能服务机器人开始扮演重要角色。它们可以承担引导观众的任务,通过内置的导航系统和语音交互功能,准确地为观众指明前往不同展区、展位的路线,解答常见问题。还有负责巡逻的安保机器人,能够实时监测场馆内的安全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警并通知工作人员,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人力安保的部分职能,保障展会的安全有序。
从票务销售到场馆内的人流、物流管理,自动化运营管理系统发挥着关键作用。线上票务平台实现了门票的电子售卖、验票核销等功能,减少了人工售票、检票的环节;场馆内的智能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人流密度,通过大数据分析合理调配资源,引导观众分流,避免人员过度聚集。同时,对于展品的运输、仓储等物流环节,自动化设备和管理系统也能实现高效的调配和监控,提高运营效率。
“无人场馆” 代表着会展业未来的一种理想化模式,在这样的场馆中,借助高度发达的智能技术,展会可以高效、有序地开展,从观众入场、参观体验到撤展等全过程都能实现自动化、智能化运作。不仅能够极大地降低人力成本,还能凭借精准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不断优化展会的各个环节,为参展商和观众提供更加优质、个性化的服务,提升整个会展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然而,要实现 “无人场馆” 并非易事。首先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尽管目前各项智能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要实现它们之间的无缝衔接、稳定运行,确保在复杂的展会环境下不出差错,还需要进一步的研发和完善。其次,高昂的技术投入成本也是一大阻碍,对于很多会展主办方来说,采购和维护这些智能设备、系统需要大量的资金,短期内很难看到明显的经济效益回报,资金压力较大。再者,对于习惯了传统人工服务的观众和参展商来说,接受并适应全新的 “无人” 服务模式也需要一个过程,如何做好引导和宣传,提升他们的接受度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当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出台相关的政策支持,例如对采用新技术的会展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鼓励他们加大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投入。同时,组织行业内的技术交流活动,促进企业之间分享经验、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推动整个会展业朝着智能化方向加速发展。
会展企业自身要树立技术创新的意识,积极主动地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技术应用路径,加强与科技企业的合作,共同研发定制化的智能解决方案。在逐步引入新技术的过程中,注重对员工的技能培训,让他们能够从传统的人力服务工作者转型为掌握智能技术操作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企业的顺利转型提供人力保障。
为了让参展商和观众更好地适应 “无人场馆” 模式,会展主办方、参展商、场馆运营方等多方要协同合作,提前做好宣传推广工作,通过举办体验活动、提供详细的操作指南等方式,让人们了解并感受到智能技术带来的便利和优势,逐步培育市场对 “无人场馆” 模式的认同感和接受度。
从 “人海战术” 到 “无人场馆”,会展业正站在变革的十字路口,劳动力危机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也成为了推动技术革命的强大动力。尽管前路布满荆棘,但只要各方齐心协力,积极应对,相信会展业必将在智能化浪潮中实现华丽转身,开创一个更加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崭新未来。